建筑行业的蓝海与紫海探索:现状、机遇与策略
中国正处在最大规模的建设期,建筑业市场规模庞大。然而,随着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,行业的整体增速放缓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建筑企业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。在这种市场形势下,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们普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:在建筑行业内是否还能找到一片蓝海?企业能否从激烈的红海市场中跳脱出来,进入一个较少竞争的蓝海市场?本文将探讨建筑行业中蓝海与紫海市场的现状、机会及应对策略。
蓝海与红海的定义
蓝海市场和红海市场是相对的两个概念。红海市场是指现有的、已知的市场空间,竞争对手众多,市场竞争激烈,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“厮杀”。当前建筑行业的市场状况就是一个典型的红海市场,行业内卷严重,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。
与之相对的蓝海市场,是指尚未开发的新市场空间。在蓝海市场中,企业可以避开激烈的竞争,通过创新开辟出一个新的市场空间,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快速增长。在蓝海市场,企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享受较高的增长,基本不必担心与其他企业的直接竞争。
建筑行业的蓝海是否存在?
从整体来看,建筑行业目前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蓝海市场。根据蓝海市场的定义,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:第一,市场规模足够大,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营收和利润;第二,市场有较长的时间窗口期,能够持续为企业贡献收益;第三,市场具有一定的壁垒,其他企业难以发现或进入。
然而,符合这些条件的市场在建筑行业中非常罕见,几乎不存在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建筑行业的管理者不应过分期待找到一个全新的、无人涉足的蓝海市场。
紫海:蓝海与红海之间的市场机会
虽然真正的蓝海市场难觅,但在蓝海与红海之间存在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市场机会,即“紫海”。紫海市场虽不如蓝海那般独特,但在市场规模、时间窗口期和竞争壁垒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优势,是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和开拓的领域。
以新能源类项目市场为例,近年来光伏、风能等新能源市场发展迅速,虽然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建筑业来说仍然较小,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,这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。新能源市场的增长窗口期预计在3-5年,虽然相对短暂,但企业若能及时抓住机会,仍然能够实现显著的业绩增长。
建筑企业的应对策略
面对当前市场格局,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应采取务实的策略,不追求难以实现的蓝海市场,而是聚焦紫海市场的机会。以下是几点建议:
1. 合理布局,抓住紫海机会
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识别可能出现的紫海市场。当市场机会出现时,企业应快速反应,投入资源,抓住短暂的窗口期,实现市场切入。以中国能建和中国电建为例,两家央企在新能源市场迅速布局,凭借其在能源电力领域的优势,迅速占领了市场。
2. 分层次发展业务,平衡短期与长期
建筑企业可以将业务划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兴业务,这类业务市场空间尚小,但未来可能成长为紫海市场;第二类是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的业务,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;第三类是企业的传统主营业务。这三类业务应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,以“721”比例进行布局:10%的资源用于第一类业务的跟踪与探索,20%的资源用于第二类业务的重点开拓,70%的资源用于传统业务的稳固与发展。
3. 守正创新,夯实基础与探索未来
企业在拓展新兴业务时,必须做到“守正创新”。“守正”是指守住企业的传统主营业务,确保基本盘的稳固,为新兴业务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;“创新”是在此基础上,积极探索新兴业务领域,构建必要的能力和资源,一旦机会到来,能够迅速抓住,切入紫海市场,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。
4. 提前布局,积累资源与能力
新兴业务市场通常在初期规模较小,难以预测其未来发展潜力。企业应尽早关注这些市场趋势,投入适当资源进行前期布局,积累相关能力和资源。这种前期的准备将使企业在新市场机会出现时,能够快速进入并占据有利地位。
5. 加强创新,提升竞争力
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创新。无论是技术创新、管理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,都能够帮助企业在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,甚至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。企业应当持续加大创新投入,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
结语
当前的建筑行业正处于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的关键时期,行业整体进入了激烈竞争的红海状态。虽然真正意义上的蓝海市场难以找到,但建筑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合理布局、提前准备和持续创新,在紫海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。
建筑企业应当脚踏实地,守住传统业务的根基,同时积极探索和开拓新兴市场,利用紫海机会,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,企业需要保持灵活应变的策略,在稳固基础的同时,勇于创新,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市场机会,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